整理生命事務所

緣起於Jovian,一位在現實人生體驗中實踐夢想的行動家。
她的醫學背景和人生經驗使她致力於身體、心理和靈性中的健康與自在。
她自詡為一名在生命的時間長軸中,坦承地做一名經驗者。
她會運用她所學所感,陪你認識自己,真實先行,陪你對自己的感受誠實,陪你認識自己有關的事情,
陪你覺察,陪你接納,陪你行動,做當下能做的事情。
同時做到療癒、覺察、清理和創造,將你的生命歷程四步整理到位,即刻轉變人生!
她還會挑選有關於音樂、健康、有機和生態友善的商品和大家分享,協助大家關注自己的美好生活。

 

抹大拉的瑪麗亞 – 最高的女性能量

抹大拉的瑪麗亞 – 最高的女性能量

女性能量攜有「真正的無條件的愛」的潛能,這種形式的愛與充滿掌控欲與強迫性的愛截然相反,後者主要以約束與佔有對方為目的,而無條件的愛則意味著,知道對方是一個完全獨立的個體,應該自己做出抉擇。只有自己做出的抉擇才會導致內在成長與覺醒。真正成熟的母愛不會再強迫、支配與過度照顧自己的孩子,她打開籠子,讓鳥兒完全自由地飛翔。與此同時,這位母親會保持與孩子那深刻、共情的連結。

卡倫·霍妮 – 人格衰竭

卡倫·霍妮 – 人格衰竭

帶著衝突生活主要還意味著生命力的巨大浪費,這不僅是衝突本身造成的,還是試圖解決衝突的各種錯誤辦法造成的。當一個人在根本上處於分裂狀態時,他是不能將精力集中於任何事物上的,他總是企圖同時達到兩個甚至三個相互矛盾的目的。這意味著他不是分散了精力就是自己挫敗了自己的努力。犯前面一種毛病的人,像培爾·金特這種人物一樣,他們的理想化意象誘使他們相信,自己在各方面都高人一等。

Osho – 一個開悟者的愛

Osho – 一個開悟者的愛

向別人索取愛總是醜陋的。依賴別人、向別人索取什麼總是產生束縛、折磨、爭鬥。一個人對自己應該是充足的。我說靜心的意思就是這樣一個狀態:一個人對自己是充足的。你獨自變成了一個圓。你的曼陀羅(mandala)完成了。你試圖跟別人一起完成這個曼陀羅:男人跟女人,女人跟男人。有些時候兩條線會相遇,但是,幾乎在它們相遇之前,分離就已經開始了。你只有變成一個完美的圓——完整的,對自己是充足的——愛才會在你裡面開花。

元音老人 – 問答摘錄:辨別真見性

元音老人 – 問答摘錄:辨別真見性

理解不是開悟,懂點道理就說他開悟了,不要用功了,那是大錯特錯。理悟,遇到事情還是透不過去,沒用。如蒼蠅見血,馬上叮上去了,見境就動心了。如是這樣的話,臨濟祖師只要說一句就好了,為什麼還要說三句? 禪宗也說法身邊事、法身正位、法身向上。從前古人根基厚,一點就知道了,繼而又綿密保護不肯放鬆。現代人保護不住,跟境界跑。他的錯誤在後邊,叫人不要用功了,不要打坐了。應該綿密保護,功夫要上上升進,覺受增長。

阿德勒 – 對生命意義的不同解讀

阿德勒 – 對生命意義的不同解讀

生命意義既可以成為人生旅程中的守護天使,也可以成為難以擺脫的惡魔,那麼顯然,瞭解生命意義的形成與來源就十分重要了。怎樣區別生命意義和其他意義?萬一人生領悟已經發生了重大偏差,要如何將它們導入正途?這是心理學要解決的問題,也是它有別於生理學和生物學的地方,它讓我們理解各種不同的「意義」,知曉它們如何影響人們的行為和命運。

Osho – 成道是唯一每個人有相等能力去經驗的一件事

Osho – 成道是唯一每個人有相等能力去經驗的一件事

我的經驗是:如果你能安靜下來,如果你能超越頭腦,而你的意識可以增加時,那你做什麼並不重要,你的行動一點都不是重點,只有你的意識才算數。行為是支微末節的事情,但目前為止,所有的宗教都在清算你做了些什麼,而非你的意識狀態是什麼。他們訓練你如何正確地行止,以及哪些事要戒慎。但沒有人對你說過,除非你的意識升起,否則你不可能真正虔誠。

萊斯特 – 扭轉負面信息

萊斯特 – 扭轉負面信息

人真的是無限的,但以為自己是相反的。要充分地安靜你的心智,然後發覺正貼在你心智後面的那個 —— 你的全知 (omniscience)。不論你在哪裡,你可以利用每一個事件、每一個關係來成長,就是不要停止追尋。尋求 (Seeking) 應該是件二十四小時不間斷的探索 (quest),幾乎你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不自在的,審視它並讓它走。每次當你看到非愛,就把它轉化為愛,只有當你是全然在愛 (all-loving) 時你才是自在的。

南懷瑾 – 身心放下

南懷瑾 – 身心放下

釋迦牟尼佛說法四十九年講無我,乃至我們的孔夫子也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無我,你問他看看,你無我,何以能夠說法?若說有我,常樂我淨,常樂我淨也不是空,那不是玩弄自己?年輕人講得很對,非常簡單,這是我呀!我就是我嘛!說起來好像蠻簡單,我就是我。你哪裡有我?處處無我。

奧修的外公,那那(Nana)之死

奧修的外公,那那(Nana)之死

分離有它自身的美,就像會合一樣;我沒有看到分離的任何錯誤。分離有它本身的詩,一個人只是必須學會它的語言,一個人必須要活過它的深度。那麼,從悲傷本身會產生出一種新的喜悅……它看起來幾乎是不可能的,但是它的確會發生。我知道。那就是今天早上我所談論的。我談到我外公的死亡。那是一次徹底的分離。我們不會再見面,然而它裡面有一種美,通過復頌那段咒語,他讓它變得更美。他讓它更像祈禱……它變得芬芳四溢。 

萊斯特 – 我的願望

萊斯特 – 我的願望

你能想像海洋是無限的嗎?那麼我們,本質 (beingness) 之洋,把自己想像成是那些小小圓圓我們稱之為水滴的極小部分,而這水滴說:「我和那滴水滴以及其它所有水滴是分離的。」這就是由想像所形成的小小圓圓海洋的一小部分,稱自己為水滴的情形。

薩娜婭 – 創造未來

薩娜婭 – 創造未來

長遠的未來有更多的變數並且更難預測,因為愈遠的未來,含納的「可能性」的數量愈多;在此刻與彼刻之間,你能選擇的路徑數量增加。每一個你做的決定都會改變最終的結果。

葛印卡 – 為什麼是感受?什麼是感受?

葛印卡 – 為什麼是感受?什麼是感受?

佛陀的發現是:渴愛的真正起因在於感受,這個發現是佛陀給予人類最珍貴的禮物。他的這個發現給了我們一把鑰匙,得以打開自身內的解脫之門。其他人則宣告六入緣愛 (salayatana paccaya ta ha);佛陀發現且說明瞭受緣愛 (vedana paccaya ta ha),它意謂著不淨雜染產生在感受層面,而且是對感受而起的反應。而如果渴愛的生起是對感受的反應,那麼理所當然地,要直探渴愛的根源並根除渴愛,就必須要瞭解感受,體驗感受,知道感受如何引起貪與嗔,並且要有智慧知道如何利用感受來根除渴愛。

威廉·哈特 – 内觀禪修是什麼?

威廉·哈特 – 内觀禪修是什麼?

一位真正的禪修者,是在改變了自己後,才會試著改變世界。也許他的行為只不過是用一個微笑代替皺眉,但那個微笑如果是打從心裡的真正微笑,它也許會產生深遠的回響。從另一方面來說,如果一個微笑只不過被用來掩飾內心的緊張,那它就毫無價值。

 在平凡的生命裡真的能找到快樂嗎? 

 在平凡的生命裡真的能找到快樂嗎? 

生命並不無聊,但是頭腦是無聊的。當我們創造出這樣—個頭腦,這樣—個強烈的頭腦時,它會像長城一樣地圍繞著我們,允許生命進入我們的內在。它讓我們失去和生命的聯繫。然後我們會變得孤立、封閉而沒有任何對外的窗口。當你生活在監獄牆壁的背後,你不會看到清晨的太陽,你不會看到飛翔的鳥兒,你不會看到夜晚的天空裡充滿了星辰。

桑妮雅 – 光之存在

桑妮雅 – 光之存在

接著這些光之存在們開始分享一段清楚的緊急訊息。藉由我,祂們先提到我們所有人是多麼珍貴、多麼受到愛護,但是如果我們要以人類個體的身分存活下來,我們得要改變自己的頻率,從恐懼轉向愛。這些光使具有極大的慈悲,並表示祂們正藉由我以形成祂們與在場人士的連結,以提供祂們的協助,幫助我們達成這次的轉化。在祂們藉著我說話的時候,我的聲音有著截然不同的聲調與韻律。這樣的感覺滿奇特的,但沒有不適。

Osho – 金色童年剪影

Osho – 金色童年剪影

在那段早年的時光裡,我是那樣地孤伶伶一個人,最後我開始享受起來,那真的是一件喜悅的事。孤單不是我的詛咒,事實證明它是一項恩寵,我開始享受一個人,並感到一種怡然自得的滿足,沒有倚賴著任何人。我素來對遊戲就沒有興趣,理由很簡單,自孩提時代,我就沒有玩耍的機會與對象,我仍可看見自己小時候只是靜靜坐著的樣子。

圭峰宗密禪師 – 真理雖然頓達,此情難以卒除。

圭峰宗密禪師 – 真理雖然頓達,此情難以卒除。

真理雖然頓達,此情難以卒除。
須常覺察,損之又損,如風頓止,波浪漸停。豈可一生所修,便同諸佛力用?

但可以空寂為自體,勿認色身;以靈知為自心,勿認妄念。妄念若起,都不隨之。即臨命終時,自然業不能系。雖有中陰,所向自由,天上人間,隨意寄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