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成熟和令人滿意的關係的特徵是,一個人的真實自我與另一個人的真實自我相關聯。每個人都依賴對方,但每個人都保持著他的自主、完整,以及自我意識。在某種程度上,每個人都是自主的,有真正的選擇意識,這樣的關係將是健康的,伴侶雙方都將能夠回應彼此的真實自我,並且支持彼此的個性和特質。
加拿大蒙特利爾市魁北克大學的心理學家馬克·布萊斯(Marc Blais)、羅伯特·瓦勒朗(Robert Vallerand)和同事們進行了一項研究,探究人們投人當前戀愛關係的原因。他們改編了瑞安和康奈爾製作的自我調節問卷,以評估人們維持戀愛關係的動機在多大程度上是自主的,也就是說,人們在那些關係中是否有真正的可選擇感和個人渴望,而不是因為感受到一些壓力或控制而身處戀愛關係之中。研究人員發現,夫妻雙方的自主,對夫妻關係的幸福至關重要。那些能自主處理與伴侶關係的人,對自己的關係感到最為滿意。然而,許多研究對象並不是獨立自主的,而是感覺受到了控制。這些人在夫妻關係或戀愛關係中感到不自由,他們出於義務而與伴侶建立關係。在這種關係中,伴侶的真實自我沒有參與進來。
有一次,一位新的來訪者打電話到我的辦公室,請求來拜訪我,她說她叫卡特拉斯。她來拜訪我時,自我介紹說她是卡特拉斯太太,以後每隔一段時間,她要麼在電話裡,要麼親自告訴我,她是卡特拉斯太太。她之所以約見我,是因為她用一根木棍打了她的丈夫,這件事使她非常震驚。(我懷疑她丈夫也受到了一點驚嚇。)她說,過去的幾個星期,她斷斷續續地生丈夫的氣,並沒有什麼特別的原因。這種憤怒使她非常不安,在他們28年的婚姻生活中,她從未有過這種感覺。
卡特拉斯太太大學剛畢業就結婚了,幾年內相繼生兒育女。她是一個模範家庭主婦和母親,全心全意地關注丈夫的需要,總把丈夫的事情放在首位,然後再想著自己的事。她同樣關心三個孩子的願望,他們中最小的剛剛大學畢業。她開車送他們去參加足球訓練和上音樂課,而且,她是童子軍的領袖,還幫助學校和教堂舉辦各種活動。
我相信卡特拉斯太太的朋友們都認為她非常愛她的丈夫,認為她是一個忠貞且富有愛心的妻子。從某種意義上說,她的確是。但這是一種不平衡的愛。她支持丈夫的一切事業,給他想要的一切。在治療過程中,我問她想從這段關係中得到什麼,或者,更一般地講,想從生活中得到什麼,對此她無話可說。她想成為一個好妻子和好母親,這是肯定的,她想要人們對她扮演的這些角色有好的評價,但她自己,卻似乎什麼都不想要。
卡特拉斯太太承認,現在孩子們不再需要她了,她的生活似乎有了很大的落差,但無法確定自己有什麼願望。她既沒有任何短期的願望,比如找時間畫畫,或者讓丈夫對她的感覺更感興趣。同時,她也不能具體說明自己有什麼長期的願望,比如開始找份工作,或者找到其他可以全身心投入的事情。
我認為,她向我自我介紹說她是卡特拉斯太太,這本身就很說明問題。她是我能回憶起的唯一一位不用自己的姓和名介紹自己的來訪者。她好像沒有自己的身份。
卡特拉斯太太是卡特拉斯先生的妻子,當然也是他的孩子們的母親。她是卡特拉斯太太,這是她唯一的身份,28年來,她一直認為這就夠了,但似乎發生了什麼事,讓她覺得僅僅做卡特拉斯太太已經不夠了,儘管她花了幾個月的時間才意識到這一點,並接受了她打丈夫與這個問題有關的事實。28年後才浮出水面的憤怒,源於她的身份被丈夫所忽視了。
最後,卡特拉斯太太對丈夫的這種順從,當然要由她自己負責,儘管她的丈夫顯然也有責任。有了這種認識,她才能夠開始弄清楚自己想要什麼以及如何得到它們。當她越來越清楚自己的需求和感覺時,她就可以選擇如何表達和滿足它們。漸漸地,她開始努力改變與丈夫的關係,明確自己在這段關係中想要什麼,並通過商量來達成。
成熟的人際關係的特點是兩個人之間能夠公開地交流,不受自我捲入、內攝信念或自我貶低的影響。在成熟的、相互的關係中,生活中其他許多關係的一上一下的特點,不僅在結構意義上不存在,而且在現實中也不存在。每個人都是自主的,每個人都支持另一個人的自主。
在這種成熟的、相互的關係中,每一方都能為對方付出而不期待任何回報,也不會把義務強加在對方身上。付出來自真實的自我,因此,人們體驗到的是想要付出。這不是像卡特拉斯太太那樣的奉獻,因為她的奉獻來自一套關於她作為妻子和母親應該如何行事的內攝的信念,而非來自整合的自我。儘管她是一位充滿愛的妻子和母親,為他人做了很多好事,但她的付出以犧牲對自我的堅定認識為代價。
當兩個人關係成熟時,彼此都可以向對方提出某些要求來滿足自己的需求,並且完全相信,對方如果不想付出,就會直接拒絕自己。正如付出不會帶來期望,接受也不會產生義務一樣,在最理想的關係中,向伴侶提出要求,不會產生獲得的期望,也不會給伴侶帶來付出的義務。在這些成熟的關係中,人們自由地付出和拒絕付出。在滿足自己的需求和向對方付出之間形成一種平衡。付出不以犧牲自己為代價,而是完全出於真實的自我。
當兩個人關係成熟時,彼此都可以向對方提出某些要求來滿足自己的需求,並且完全相信,對方如果不想付出,就會直接拒絕自己。正如付出不會帶來期望,接受也不會產生義務一樣,在最理想的關係中,向伴侶提出要求,不會產生獲得的期望,也不會給伴侶帶來付出的義務。在這些成熟的關係中,人們自由地付出和拒絕付出。在滿足自己的需求和向對方付出之間形成一種平衡。付出不以犧牲自己為代價,而是完全出於真實的自我。
在類似這樣的關係中,每個人都可以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感受,每個人都可以毫無防備地傾聽對方的感受。例如,當一個男人對他的伴侶說,「我生你的氣了」,他會意識到,這並不一定意味著他的伴侶做錯了什麼。相反,這意味著他沒有得到他想要的。意識到自己的感受,對於真實自我的發展和運行十分重要,而就這種感受進行溝通,對雙方的關係也很重要。但是,當人們「承認自己的感受」時,當人們明白他們的感受是由事件與他們自己的需求和期望之間的關係引起時,他們就能夠建設性地表達這種感受,不會有攻擊性。這還使得人們思考如何在不需要伴侶改變的情況下使自己的需求得到滿足。
對一個人來說,傾聽另一個人的憤怒而不為自己辯護不容易做到。但一個人越能承認自己的憤怒,另一個人就越有可能聽到它。通過承認這種感受並且彼此分享,兩個人就變得更加親密。
埃里希·弗洛姆在他的暢銷書《愛的藝術》(The Art of Loving) 中指出,愛一個人很難。難就難在你要使自己從那些妨礙你真實地與真正的自我建立聯繫的內攝信念、僵化、責備和自我貶低中解放出來。真正難的是心理上有著足夠的自由來進行真正的接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