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會自我破壞

 

自我破壞者的行為模式和情緒問題往往是為應對不健康的教養方式而形成的生存策略。很少有人刻意地進行自我破壞,但如果一個女孩缺少母親的支持和教養,她就很可能在理解和處理自己的情感問題上遇到了困難。如果你媽媽否定她自己的情感,那她很可能也不允許你認可你自己的情感。

 

孩子往往相信媽媽掌握著所有的真理,能解答所有的問題。如果媽媽不喜歡自己的孩子,或者覺得她不夠優秀,那孩子也會相信自己不值得被愛,而且很無能。如果沒人來改變這種扭曲的認識,讓孩子知道她是有價值的、值得被人所愛,她就會內化這些消極觀念,最終認為她只能是這樣。

 

 

讓我麻痹自己的痛苦吧

 

由於正常的情感問題被掩蓋而沒有得到解決,女兒開始尋找防衛機制,以應對自己的不快、悲傷和空虛感。她也許會變得相當抑鬱;或者出現飲食失調、藥物成癮、酗酒等問題,借以對痛苦和無能感進行自我治療;或者產生情緒失調,以掩蓋痛苦的根源,將注意力轉移開來。這就形成了一種惡性循環,讓自己情感麻痹,無動於衷。她依舊無法處理正常的事物,這反過來又強化了自己一文不值的感覺。她用破壞性的行為把別人推開,使自己變得孤獨、空虛。

 

:: 謝麗的行為在幾年內逐步升級。「我對破壞自己的生活非常著迷。我跟很多人發生關係,到處尋找愛。我高中就開始酗酒。幾年前我甚至成了個偷竊狂,這種逃避方式持續了大概一年。這跟酗酒差不多,只不過焦點是在偷東西上。我可以逃避痛苦,但這太可恥了,我曾經很喜歡尋求刺激。」

 

:: 28歲的美瑞迪斯是自信不足的典型,她沒法鼓勵自己去改變生活。她去上過大學,但沒有申請學位,最後退了學。她很清楚她是怎樣傷害自己的,但仍然準確地預測說:「如果我試著去做重要的事,我就很可能因為焦慮和恐懼而暈倒。」

 

:: 阿西娜和她的姐妹們都有飲食失調的問題。「我姐姐有厭食症,我有暴食症,我妹妹兩種都有!我們都因飲食失調而住院,還非得和媽媽討論這個問題。在媒體上看到這種事,她總是大加指責,話說回來,但凡有一點毛病的人都會被她看扁。她會說些很難聽的話,比如:‘那個女人怎麼能吃成那樣?她吃的像頭豬一樣。看看她的頭髮!‘在沙灘上,她會對別人的身材和贅肉指指點點。我現在體重超標,而且可能會永遠這樣。我已經放棄了。」

 

:: 35歲的內莉告訴我「從小時候起,我就覺得自己有什麼地方不對勁。我得過幾次持續時間很長的抑鬱症,甚至為此住過院。很多時候,熬過眼下這一天就是我的目標。我經常想找一座最高的大樓,然後從上面跳下去。我最終發現,自己既不會生氣,也沒有任何感覺。我對任何事情都是麻木的,不論好事還是壞事。當我意識到自己成長過程中出了一些問題時,我下決心要改變自己。」

 

:: 蓋爾在自欺欺人地過了很多年後,終於對自己坦白了真實的生活狀況:「我是個讓人討厭的酒鬼。我媽媽也是,而我曾經發誓永遠不會像她一樣!最糟的是這給我的生活帶來了毀滅性的影響。以前,我能把事情做得很好,而喝了酒後,一切都搞砸了。好像我把一切好東西都給毀了,最後沒地方可去!」

 

:: 由於從來沒達到過母親的期望,瑪麗安十幾歲就開始吸毒,到了26歲仍在和毒癮鬥爭。「這讓我的人生徹底失敗,」她回憶說,「以前我在一家診所上班,後來因為私自拿走了他們櫃子里的處方鎮痛藥而惹禍上身,起先我以為很酷,後來被人抓住,還被指控犯罪。我現在參加了匿名戒毒會,頭腦慢慢冷靜下來,但我以前花了很長時間才意識到,自己毀掉了生活中所有美好的東西。想想過去浪費的這幾年,我心裡非常難過。」

 

:: 達默里斯正在試著接受一些令人痛苦的真相。「沒有人會愛自己,這種感覺會帶來一些毀滅性的後果。我總覺得自己會被拒絕,所以我發現,沒法在別人面前堅持自己的主張。我在治療中明白,自己是個消極的人,信心很難堅定。這種消極讓我丟了很多次工作,也失去了很多朋友,甚至失去了領養一個孩子的機會。這些都讓我忍不住落淚。」

 

:: 坎迪一直非常配合治療,想讓自己從母親的影響中解脫出來。「諷刺的是,在媽媽死掉以前,我覺得自己沒法開始真正的生活。我把這叫作諷刺,因為正是她把我帶到這個世界上。我感覺自己好像被綁在鐵鍊上。只有她離開後,我才能開始爭取自由和幸福。為什麼我覺得只有當她的生命結束時,我的生命才會開始?」

 

:: 克里斯蒂告訴我:「我兩年前被診斷患有抑鬱症,當時我被這件事擊垮了。我發現我和家人的互動關係,以及媽媽的某些行為是根本原因。我也知道是外婆把這種行為模式傳給了媽媽。我有兩個姐妹,她們都知道這是什麼感覺了。生孩子太可怕了,要是真像她說的那樣怎麼辦?」

 

作為成年人,其實你有能力擺脫自我懷疑的束縛,並減輕母親缺乏母愛帶來的影響。事實上,你有責任這樣做。你沒有必要把自己托付給自我破壞的力量。給自己設置障礙是不公平的,你有資格獲得更好的待遇。不要灰心喪氣,因為恢復健康並非不可能。

 

 

我們都在努力

 

如果這一章的內容給你帶來了打擊,千萬別覺得孤立無援。所有自戀母親的女兒都有一些自我破壞行為。雖然高成就動機型和自我破壞型女兒過著截然不同的生活,但她們都有自我破壞行為。記住:這兩類女兒的內在問題是一樣的,只不過在外在環境中以不同的方式表現出來。也許一個住在鄉村俱樂部裡,而另一個靠救濟生活,但她們都有抑鬱、焦慮、體重異常、成癮、健康狀況不佳、有壓力、人際關係處理不好等一系列問題。她們都內化了「成就比人品更重要」這一觀念,都得面對內心那些消極的觀念。

 

尋找替代家長

 

人們通常發現,高成就動機型女兒住在豪華的房子里,事業有成;自我破壞型則住在親戚的地下室或監獄里,到處領失業救濟。如果孩子無法依賴自己的母親,他們在成長過程中就會尋找替代家長。為了得到被照顧的感覺和安全感,他們會試著讓朋友、親戚愛人、夥伴,甚至是社會來照顧他們。這可能會讓他們以為,由於他們得到了照顧,他們也就得到了愛和關心。但其實,他們從沒真正感覺到被別人關心。

 

你會發現,這是尋求外部認可的另一種方法,就像高成就動機型的人通過他們的成就來獲取外部認可一樣。但要恢復健康,自我破壞型和高成就動機型都需要找到內部認可。

 

下面說到的這些女人都很聰明,有天賦,有能力,但她們誰也不相信自己。她們都說自己已經放棄了,覺得既然做不到,還折騰什麼呢?她們找到了某種竅門,讓別人以一種不正常的方式來照顧她們。

 

 

・佩姬因非法持有毒品入獄,剛被放出來。

・薩米靠救濟生活,是單親媽媽,沒有錢,也沒有車。

・艾莉的錢只夠付房租,卻買不起吃的。她去領食品券(發給失業或貧民的糧票 –譯者注),肚子餓時,就去快餐店拿小包的番茄醬,加水做成番茄湯。

・45歲的喬安還住在父母家的地下室裡,她不相信自己能找到一份工作。

・喬安天天酗酒。

・雪莉的男朋友弄斷了她的胳膊,她現在剛剛出院。